少将师长献计,邱清泉大喜杜聿明冷笑:这“逃跑三计”有多荒唐?
第一条“炮火开路”最唬人。他搬出德军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的例子,说装甲集群一锤定音。现实是,三十二师只剩两门105野炮,炮弹凑不够半基数,骡马早进了肚子。炮管子打两发就得歇菜,还想学人家闪电战?纯属把电影当战史。
第一条“炮火开路”最唬人。他搬出德军1943年哈尔科夫反击战的例子,说装甲集群一锤定音。现实是,三十二师只剩两门105野炮,炮弹凑不够半基数,骡马早进了肚子。炮管子打两发就得歇菜,还想学人家闪电战?纯属把电影当战史。
1950年7月的一个闷热午后,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传来轻轻的翻书声。区寿年靠在木椅上,反复阅读一封刚从广州寄来的家书,信纸早已被汗水打湿。他缓缓抬头,对身旁的管理员低声说:“请帮我转告组织,我准备把这段检讨再补充一页。”短短一句话,悄悄预示了一桩不同寻常的特赦决
1948年初,解放战争的形势正处在重大转折的前夜。毛泽东主席构想了一个宏伟的战略:派遣华东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江南,直插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带,以此调动中原地区的敌军,缓解刘邓大军的压力。这是一个极具魄力的设想,类似于第二次“千里挺进大别山”。
上集说到1948年12月3日杜聿明接到蒋介石严厉的手令后,欲召集三个兵团的司令来总部开军事会议。并简单介绍了第16兵团司令孙元良和第13兵团司令李弥反对当初放弃徐州的计划以及孙李两个兵团在三天撤退途中的大致情况。
第二天,李弥把那个军官送到杜聿明处,并带有陈毅的一封信。陈毅的信中,起头写得很客气。但中间有些话,杜聿明认为是威胁,其中说到:“你为什么为四大家族服务,而不为人民服务?”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一语直击人心,像是某种钢针扎在历史缝隙间让人皱起眉头。谁说做个读书人就少了血性?邱清泉那样的人,这句话在他身上完全不适用!百年来,不知道有多少书生跳下案头,手攥成拳,到前线拼命,邱清泉不过是其中带了点传奇色彩的那一个罢了。
1949年1月6日凌晨,华东平原的寒风裹着细雪扑向陈官庄,杜聿明集团的火力点仍在负隅顽抗,可谁都看得出防线已经摇摇欲坠。就在这天拂晓前,邱清泉突然拍案而起:“必须救郭吉谦!”参谋长压低嗓门劝道:“再折回去,全军都会被拖死。”短短两句争辩,为这位“蒋校长”子弟兵
当时,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被我追击,惶惶如惊 弓之鸟,怯于北上,收缩回蚌埠。在蒋介石的授意下,杜聿明于11月30 日率邱、李(弥)、孙(元良)兵团放弃徐州,避开津浦路,从徐州西南 绕道南下,向萧县、永城方向溃退,妄图与黄维兵团靠拢。